琉璃瓦(主要成分為陶土或水泥,表面覆釉層,具有裝飾與防水功能)在雨季存儲時,受高濕度、強降雨、環(huán)境潮氣影響,易出現釉層損壞、瓦體霉變/返堿、結構破損、存儲混亂等問題,直接影響產品質量與后續(xù)施工使用。以下是常見問題及針對性解決辦法:
一、釉層損壞:脫釉、劃痕、變色(影響外觀與防水性)
琉璃瓦的釉層是核心保護層,雨季存儲時若受潮、碰撞或接觸污染物,易出現釉層損傷,導致瓦體吸水、褪色。
常見問題1:釉層受潮脫落(脫釉)
成因:瓦體未完全干燥就入庫,或存儲環(huán)境濕度超標(RH>70%),釉層與坯體結合處因潮氣侵入出現剝離;部分廠家為追求效率,釉層燒制溫度不足,雨季潮氣加速脫釉。
解決辦法:
存儲前:確保琉璃瓦出廠前已完全干燥(坯體含水率≤8%,可通過抽樣檢測,如稱重法測含水率),釉層無暗裂、氣泡;入庫前在干燥通風區(qū)靜置1-2天,排除表面潮氣。
存儲中:控制倉庫濕度(配備工業(yè)除濕機,或在垛間放置硅膠干燥劑),避免瓦體直接接觸地面(用木托盤墊高≥15cm,托盤下鋪防潮膜);禁止在雨天露天搬運,若搬運時遇雨,需立即用防雨布覆蓋,入庫后擦干表面雨水,置于通風處晾干。
修復與篩選:定期檢查(每3-5天),發(fā)現輕微脫釉瓦體,標記后單獨存放(用于非外露部位);脫釉面積超5%的瓦體,直接剔除,避免流入市場。
常見問題2:釉層劃痕、碰撞破損
成因:存儲時堆疊過高(壓力導致底層瓦體釉層受壓劃傷)、搬運時未輕拿輕放(金屬工具或瓦體間碰撞)、垛間無緩沖材料(瓦體相互摩擦)。
解決辦法:
規(guī)范堆疊:按瓦型(如筒瓦、板瓦)確定堆疊高度,普通板瓦堆疊不超過10層,筒瓦不超過8層,每層之間鋪軟質緩沖材料(如牛皮紙、泡沫墊,避免用塑料膜,不透氣易積潮氣);堆疊時確保瓦體對齊,避免局部受力不均。
搬運保護:使用專用搬運架(帶橡膠防滑墊),禁止直接用鋼絲繩或叉車叉齒觸碰釉面;雨天搬運時,搬運架需覆蓋防雨布,避免雨水沖刷導致瓦體打滑碰撞。
破損處理:發(fā)現釉層劃痕,若未傷及坯體,可在劃痕處涂抹少量釉面修復劑(需與原釉色匹配);若釉層破損露坯,標記為次品,用于非視覺區(qū)域或切割后作配件使用。
二、瓦體霉變、返堿:表面泛白、長霉斑(影響外觀與結構強度)
琉璃瓦(尤其是陶土材質)坯體具有一定吸水性,雨季潮氣侵入后,若通風不良,易滋生霉菌;水泥基琉璃瓦則可能因內部堿性物質隨潮氣析出,出現“返堿”(表面泛白霜)。
常見問題1:陶土琉璃瓦霉變(表面長黑/綠霉斑)
成因:倉庫通風差、潮氣滯留,瓦體表面殘留灰塵或有機物(如搬運時手上的油污),為霉菌提供滋生環(huán)境;部分廠家未在坯體添加防霉劑,雨季高溫高濕加速霉菌繁殖。
解決辦法:
存儲前:入庫前用干布擦拭瓦體表面灰塵,若有油污,用中性清潔劑(如洗潔精稀釋液)擦拭后徹底晾干;在倉庫墻角、垛間放置防霉包(含二氧化氯或活性炭成分),抑制霉菌滋生。
存儲中:保持倉庫通風(每天開窗通風2-3次,每次1小時,雨天關閉窗戶,啟用工業(yè)風扇加速空氣循環(huán));定期檢查(每5-7天),發(fā)現霉斑,立即取出瓦體,用稀釋的漂白水(1:10比例)擦拭,晾干后重新檢測,確認無霉菌后放回倉庫。
預防措施:長期存儲的陶土瓦,可每2周在垛間噴灑一次防霉噴霧(需選擇對釉層無腐蝕的產品),避免霉菌擴散。
常見問題2:水泥琉璃瓦返堿(表面泛白霜)
成因:水泥瓦養(yǎng)護未到位(內部水分未充分揮發(fā)),雨季潮氣導致水泥中的氫氧化鈣隨水分遷移至表面,與空氣中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(白霜);存儲環(huán)境濕度高,水分無法及時蒸發(fā),加劇返堿。
解決辦法:
存儲前:確保水泥瓦出廠前已完成28天標準養(yǎng)護,且表面干燥;入庫前在瓦體表面涂刷一層抗堿封閉劑(透明,不影響釉色),阻斷堿性物質析出路徑。
存儲中:控制倉庫濕度(RH≤65%),在水泥瓦垛旁放置生石灰包(吸濕同時中和部分潮氣中的堿性物質);發(fā)現輕微返堿,用干布擦拭白霜,若擦拭后反復出現,需將瓦體轉移至通風干燥區(qū),徹底晾干后再入庫。
返堿處理:返堿嚴重的瓦體,可用稀鹽酸(1:20比例)輕輕擦拭表面(避免腐蝕釉層),中和堿性物質后,用清水擦凈并晾干,檢測瓦體強度(無酥松、掉渣即可正常使用)。
三、結構破損:斷裂、變形、邊緣殘缺(影響施工與使用安全)
雨季存儲時,若倉庫地面潮濕松軟、堆疊不規(guī)范或遇暴雨積水,易導致琉璃瓦受壓變形、斷裂,尤其是薄壁瓦型(如脊瓦、吻獸配件)。
常見問題1:瓦體斷裂、邊緣殘缺
成因:堆疊過高導致底層瓦體受壓超過承重極限(如水泥瓦單層承重約5kg,堆疊15層后底層受壓達75kg,遠超安全值);倉庫地面未平整(有凸起或凹陷),瓦體局部受力;雨天倉庫漏水,地面積水導致木托盤受潮變形,瓦體傾斜擠壓斷裂。
解決辦法:
存儲前:平整倉庫地面(誤差≤3mm/㎡),鋪設防潮墊+木托盤(托盤需干燥,含水率≤12%,避免受潮變形);按瓦型承重標注堆疊高度,薄壁配件(如脊瓦、角瓦)單獨用紙箱包裝,每層墊泡沫板,堆疊不超過5層。
存儲中:定期檢查倉庫屋頂(每雨天后),及時修補漏水點;若地面積水,立即轉移瓦體至干燥區(qū)域,更換受潮托盤;發(fā)現斷裂瓦體,標記后分類:斷裂處整齊的可切割為小尺寸配件(如補縫用),斷裂嚴重的作廢料處理。
常見問題2:瓦體變形(如板瓦翹曲、筒瓦橢圓度超標)
成因:燒制后冷卻不均(坯體內部應力未釋放),雨季潮氣侵入后,坯體吸水膨脹不均導致變形;存儲時瓦體堆疊傾斜,長期受力后出現塑性變形。
解決辦法:
存儲前:入庫前抽樣檢測瓦體平整度(板瓦翹曲度≤2mm/m)、橢圓度(筒瓦直徑誤差≤1mm),不合格品單獨存放;堆疊時確保每層瓦體水平,用水平儀校準,避免傾斜。
存儲中:每月檢查一次堆疊狀態(tài),若發(fā)現傾斜,立即調整;變形輕微的瓦體(如翹曲度2-3mm),可在使用前通過機械加壓矯正(需專業(yè)設備,避免壓裂);變形超標的瓦體,禁止用于屋面主體,可作裝飾性配件使用。
四、存儲管理混亂:分類不清、標識丟失、受潮變質(影響出庫效率與產品追溯)
雨季若存儲管理不當,易出現瓦型混放、標識模糊、批次混亂,導致出庫時錯發(fā)、漏發(fā),或受潮產品未及時處理,影響整體庫存質量。
常見問題:瓦型混放、標識丟失、批次追溯難
成因:入庫時未按“瓦型+規(guī)格+批次+生產日期”分類,不同瓦型混堆;標識牌(紙質或塑料)受潮模糊、脫落;未建立庫存臺賬,無法追溯每批瓦體的存儲時間與狀態(tài)。
解決辦法:
分類存儲:按瓦型(板瓦、筒瓦、脊瓦、配件瓦)、規(guī)格(如200×300mm板瓦、150×250mm筒瓦)、批次分區(qū)存放,每個區(qū)域用醒目標識牌(金屬材質,防水防銹)標注;同批次瓦體集中堆放,便于追溯。
標識保護:每個瓦垛頂部放置防水標識卡(塑料材質,標注瓦型、規(guī)格、數量、入庫日期、下次檢查時間),用透明膠帶固定,避免雨水沖刷;建立電子庫存臺賬(如Excel或ERP系統(tǒng)),記錄每批瓦體的存儲位置、狀態(tài)(如是否受潮、是否修復),每日更新。
出庫管理:出庫時按“先進先出”原則,優(yōu)先發(fā)放存儲時間長的瓦體;出庫前檢查瓦體狀態(tài)(釉層、霉變、變形),不合格品禁止出庫;雨天出庫時,用防雨布包裹瓦垛,避免運輸途中受潮。
五、倉庫環(huán)境隱患:漏水、返潮、通風差(根源性問題,影響整體存儲質量)
倉庫自身環(huán)境是雨季存儲的基礎,若存在屋頂漏水、地面返潮、通風不良等問題,會加劇上述所有產品問題,需從根源解決。
常見問題:倉庫屋頂漏水、地面返潮、通風不足
成因:倉庫屋頂防水層老化(如卷材開裂、瓦片破損)、地面未做防潮處理(水泥地面起砂、無防潮層)、窗戶/通風口數量不足,導致雨季潮氣無法排出。
解決辦法:
倉庫預處理(雨季前):每年雨季前檢修屋頂,更換老化防水層、補漏破損瓦片;地面鋪設防潮膜(聚乙烯材質,厚度≥0.2mm),再澆筑5cm厚水泥層,防止地面返潮;增加通風口或安裝工業(yè)排風扇(每100㎡倉庫至少2臺,功率≥0.75kW),加速空氣流通。
雨季環(huán)境控制:雨天關閉窗戶,啟用除濕機(每50㎡倉庫配1臺日除濕量≥12L的除濕機),保持倉庫濕度≤65%;地面每日清掃,若有積水,立即用拖把擦干,放置生石灰包吸濕;倉庫門口設置擋水坎(高度≥10cm),防止室外雨水倒灌。
應急處理:若遇暴雨導致倉庫臨時漏水,立即用塑料布覆蓋漏雨區(qū)域的瓦垛,轉移受潮瓦體至干燥區(qū),待雨停后修補屋頂,再重新整理庫存。